延津模式唱响“第一生产力” -丰利棋牌

延津模式唱响“第一生产力”

发布时间:2008-10-30 浏览量:4897

延津模式唱响“第一生产力”

 

   

    延津县政府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在该县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中始终坚持“四新”和“四性”,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探索出了新时期推进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而延津县农业局在推广这一体系中下足了功夫。

一、         理念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乡村两级农技服务体系处于“网破、线断”的局面,农民急需的一些关键性农业技术得不到推广,严重影响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旧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急需在乡镇设立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以填补乡村公益性农技服务的缺位,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需要,我们确立了新的服务理念。

 

(一)树立公共农技推广的理念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的素质上来,这必然对农业科技服务,农民素质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农技推广部门职能强化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新形势下,必须对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进行准确定位,突出其公益性,强调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供事业单位,人、财、物归县农业局管理。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建站费用及工作经费全部由县财政承担。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落实有关农业政策,推广普及农业技术,促进农业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协调社会化的发展,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我县自2006年12月份起,围绕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行了以“加强县级农技中心建设,设置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过6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农技推广机构已经建立。石婆固、榆林、魏丘、马庄4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建立,实现了农业技术服务“窗口”的前移和“零距离”服务,解决了技术棚架问题。

(二)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首要是科技支撑,主体是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根本途径是农技推广部门将先进使用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实现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一方面要求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扎根于农村,切实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的科技人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农业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要针对农村实际,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提高新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迫切需要。

 二、体制创新

   创新体制,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理顺体制是解决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并对其职能重新定位,成立了农业技术学会和农业技术专家组。二是整合乡级资源,跨乡镇建设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石婆固、魏丘、马庄、榆林四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石婆固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管辖僧固乡、石婆固乡、城关镇,总人口12.13万人,土地面积17.54万亩,耕地面积12.04万亩,为蔬菜、红薯、食用菌优势产区;马庄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管辖丰庄镇、胙城乡、马庄乡,总人口11.07万人,土地面积16.87万亩,耕地面积10.3万亩,为花生、红薯、玉米优势产区;榆林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管辖小潭乡、榆林乡、东屯镇,总人口10.03万人,土地面积20.94万亩,耕地面积14.6万亩,为胡萝卜、大葱、花生优势产区。魏丘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辖管司寨乡、魏丘乡、王楼乡总人口11.21万人,土地面积25.45万亩,耕地面积17.76万亩,为蔬菜、棉花、小麦优势产区。三是延伸触角,建立村级服务网络。在每个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设立2-3个科技示范户。主要职能是协助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承担县乡两级试验示范任务,并监测本地病虫害等发生情况,向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及时反馈信息。在科技示范户的确定上,我们将一批热爱农技推广工作,在群众威望较高,特别是具有一定农业技术示范能力的种田能手确定为科技示范户。

 

 三、机制创新

  (一)竞聘上岗,建立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建立高素质的队伍是保障农技推广应用的核心。为此,我们通过公开考试、面试、组织考核等办法对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所有人员实行竞争上岗。经过竟聘,县农技推广中心有16名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了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优化了人员配置,强化了基层工作力量。

 

 (二)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与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

   改革后的农技推广新体制,能否顺利运行,能否发挥作用,管理至关重要,核心是管好人的问题。在加强管理上,我们实行了“三制”。一是岗位责任制。制定出台了《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考勤制度》等,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干有目标,奖有抓手,罚有依据,切实做到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激励人,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工效挂钩制。对竞聘上岗人员实行津贴和奖金活发,将津贴的30%和奖金作为岗位活发津贴,按照目标考核情况兑现,打破了在工资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考核不合格的津贴部分全部扣除,一次考核不合格的给予警告处分,两次不合格的待岗处理,为便于考核,兑现奖惩办法,各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工资由县农技中心统一发放。三是激励机制。采取奖励、补助等措施,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对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每月实行定额补助办法。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

   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刚刚成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设施都比较欠缺。政府加大了对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资金的投入力度,为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提供了办公场地,配备了先进的信息设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微机联网,资源共享,全方位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走科技农业、特色农业之路。

 (四)多方筹集资金,为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经费保障

   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建成后,如何保证其高效运行,特别是公益性职能的正常履行,有充足的经费保证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点,一是县政府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为四个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每年下拨的经费逐年增加;二是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和县农业局各业务站所承担的项目实施对接,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和县业务站密切配合,既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提供了经费来源;三是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和上级业务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广泛联系,争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取得必要的经费支持。

 (五)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和农民真正的面对面,真正把最新的农业技术传播到农村,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作为农业战线前沿的科技人员,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局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下发了文件,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制度,并对集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及专家讲课顺序做了具体安排,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通过短短2个多月的学习,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业务能力明显增强。

  四、方式创新

   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围绕区域产业,实施按需推广,强化技术服务,使区域资源优势得到优化调整和充分发挥,公益性桥梁和纽带作用日益显现,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魏丘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服务辖区是延津县三樱椒主产区,县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该站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在技术和方式创新上做文章,建立示范田200亩,带动了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魏丘为中心的延津县辣椒生产基地6000亩。石婆固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根据区域优势产业特点,在狠抓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的同时,着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以技术保质量增产量;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合作社的市场形象,以品牌闯市场提效益,增加了社会收入,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

   创新给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建设注入了活力,自2007年5月19日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正式成立以来,全体区域农业技术服务站人员在站长的带领下,不等不靠 ,克服经费紧张,环境不熟,诸多不利因素,迅速进入角色打开了工作局面。他们理清了所辖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产业部局,在60%的村配备了农民技术员,确定了农业科技示范户60 户,举办秋作物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培训班82期,受训农民达860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2.6万份,发放便民联系卡3000余张,《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8000余份,向社会公布了4部农技服务热线。建立了魏丘辣椒、王楼棉花、丰庄花生新品种千亩示范方三处。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

 

供稿:延津县农业局   吕国辉

           延津县科技局 

 

延津县建立位邱区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位邱区域站建立于2007年5月,至建站以来,本于服务于农,认认真真做好扎实工作的宗旨,已经取得以下较好的成效:
     一、初步建立村级服务网络。站上每个工作人员实行包村包户,至少联系1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或种植大户,确定村级干部,种植大户,种植能手,农资经营户,文化程度较高,热心农业技术的人员担任村级技术员,建立基层网络。区域站对这些村级技术员进行技术培训,指导他们开展技术推广,协助服务站搞好村级服务。培养种植能手,科技示范户,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服务站影响。结合今年实际情况,每村最少培养1-2名农业技术员或村科技干部作为农业推广信息员。每个村最少培训两次,每个乡建立了5个农情宣传栏,两周换一次宣传栏内容。共树立了12个示范大户,设立了210个村级技术员。公开服务承诺:‘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免费指导,全过程服务。建立健全回访制度,公布服务电话。
    二、积极参与农业局重大项目的实施,认真做好基础性工作,真正起到呈上启下,桥梁纽带作用,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1.全力协助农业局进行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协助农业局专家组在2007年小麦统一供种工作中下乡讲课,进行良种补贴项目的宣传,良种种植的技术的指导,并在供种工作中参与了调查供种进展情况,播种情况,播后管理情况,农民对供种工作的满意情况等工作。
    2.积极协助土肥站进行土壤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积极协助土肥站进行土壤配方取土工作。全站人员放弃休息日,苦干一个月,圆满完成了取土任务,其中贵祥卫,马付永两名同志还被评为先进个人。
    3.积极协助农广校进行新型农民工培训项目的实施。积极为农广校联系人员,场所,组织培训工作的实施,目前已在位邱,王楼,司寨三乡项目村培训23场次,培训人员 达两万余人。
    4.积极参与小麦高产开发“356”工程,建立高效高产千亩攻关示范田。要把书记田,乡长田的技术攻关工作做到家,力保完成增收任务。进行农业技术服务,通过办黑板报,发放宣传页,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及时传送农业技术,截至目前,以办黑板报15处,发放明白纸8600余份。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区域站作为农业站线的前沿,需要一只懂技术,懂政策,懂经营,懂管理,懂服务的 “复合型”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因此目前区域站人员的综合素质急待提高。今年11月份参加局组织的在河南省农大无公害蔬菜栽培及在夏邑县的食用菌栽培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建议下一步多组织类似的加大培训学习力度,进一步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供稿:延津县农业局    延津县科技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