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万钢等就“科技创新发展”答记者问文字实录(科技部)
[主持人 金晴中]: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本次记者会的主题是科技发展创新,大会新闻中心很高兴地邀请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先生,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先生。他们将围绕记者会主题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请万钢先生介绍有关情况。[10:20:09]
[万钢]: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这些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对我们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你们走基层、跑一线,报道了大量的人、事和重大成果,一方面对于振奋人心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对各级科技工作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10:39:13]
[万钢]: 给大家准备了个稿子,数据都在上面,我这里就不照着念了,就点点题。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科技创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系列部署和重大改革,推动我们的创新能力再迈上台阶。
“十二五”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表现在:一是基础研究捷报频传,杰出人才、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二是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能、新的动能。三是战略高技术更加贴近民生,进入市场。无论是北斗还是风云,都正在走到我们身边。四是区域创新更加活跃,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生态。五是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10:40:55]
[万钢]: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2020年要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行列这一宏伟目标。按照国家部署要求,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还有很多短板。比如说,重点产业的转型还不够快,原创能力还比较弱,一些创新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中央做了很多部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落实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认真去考虑。
“两会”之前,我们开了一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的同事们连续就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新政策、民生科技发展等等举行了一系列媒体发布会,所以这次我们可以更多地来了解一下“十三五”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有关考虑。一是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为引导来构建我国的先发优势,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二是要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三是建设现代化的产业技术体系;四是要继续深化改革,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10:43:37]
[万钢]: 科技部网站和锐科技微博、微信对于最近的新形势新进展,包括“两会”委员代表,包括新闻界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有一些简单的回答,我每天上下班坐在车里都要看一看,对我的工作也很有帮助,也希望大家关注转发。新闻媒体最近对科技的报道也很多,大家互通情况。这次,我们特别请两位委员代表来跟我一起参加记者会,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在这里,我隆重介绍潘建伟院士,这是我国量子通讯领域的高层专家,同时又是中科大常务副校长。他可以讲讲科研前线、一线管理方面的进展和问题。我的右边是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全国人大代表周国辉先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微博,他到了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少先队员谈创新,讲了好多工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学普及。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10:48:19]
[主持人 金晴中]: 现在开始提问。[10:55:38]
[中国日报记者]: 我想请问万部长,去年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发社会热议,想请问万部长,对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您怎么看?[10:55:56]
[万钢]: 屠呦呦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奖,全国科技界各位同仁都感到十分振奋,十分高兴。屠呦呦先生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青蒿素的研发、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们所敬重的科技人员,李克强总理第一时间就向屠呦呦先生发去了贺信。在征得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同意后,用屠呦呦先生来命名我国科学家发现的小卫星,作为科技界对她为科学事业、人民生活改善所作出的贡献,做一个永久性的纪念。
屠呦呦先生的研发首先解决了国人健康上所面临的问题。那个年代疟疾肆虐,她在国内首先推广应用青蒿素,缓解了疾病。同时在非洲,这个药用来救治了六七十年代我们建设坦赞铁路的很多工程人员。这项工作是当年国家科委等部门面对亚洲地区民生重大问题,集中了40多个团队,500多名科学家,进行协同攻关,其中包括传统药物和化学药物等的开发。中医宝库的瑰宝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屠呦呦先生在诺贝尔获奖感言当中也谈到了,我就不一一赘述了。[10:56:21]
[万钢]: 屠呦呦先生的成绩已经铭记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屠呦呦先生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后来又陆续获得了发明奖、重大成就奖,以后还在香港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的杰出科技成就奖、泰国马希顿基金会的玛希顿皇子奖、美国艾伯特和玛丽拉斯克基金会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直至这次的诺贝尔奖。正如屠呦呦先生所说的,她的获奖是我们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耀。在这点上,我们更感觉到我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他们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科学事业而奋斗,为了百姓急需、国家紧迫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科技界的后辈要永远铭记、认真学习的。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有一大批科学家,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的功绩记在共和国的功劳薄上,他们会永远激励我们后人,使年轻的科学家努力奋斗,取得更大成果,服务于国家发展,也服务于世界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谢谢大家。[11:07:54]
[主持人 金晴中]: 请继续提问。[11:16:30]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 我想问万钢部长一个关于经济的问题,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的目标,相信未来几年科研经费肯定会有大幅度增长。请问万钢部长,如何用好科研经费,同时又解决好科研人员经常提出的经费不好用的问题?谢谢。[11:16:40]
[万钢]: 科技投入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衡量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一个指标体系。比如“十二五”科技创新规划体系当中有r&d占gdp的比值,但同时又有反映知识创新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反映技术创新的万人发明拥有量,反映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产业提升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以及反映科学普及的公民基本素质,反映总体科技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我们进行了盘点,“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十个指标,除了r&d与gdp的比值以外,其他指标都已经完成和超过了目标值。
对投入来说,我们这里讲的是全社会研发的投入,它不仅仅是中央财政投入,还是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投入。去年14000亿,77%来自于企业。我们之所以重视投入结构,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投入的质量和效益。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可以反映企业已经牵头一些重大项目,比如说高铁、核能、特高压输变电等等,书面材料当中给了大家一些案例,包括无线宽带、超级计算等等,它转变了我们产业的结构,提升了产品质量。企业投入的增加也反映了政策的落实情况,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这些政策都在引导促进企业更加关注前端研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开展研发,去满足市场更新更高的需求。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还反映在区域创新上,我们的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0多个高新区去年经济发展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些反映的都是投入的效益。由于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政府的资金就可以更多地转移到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国家战略,比如航空航天、深潜等这些重点领域上,又为国家长远的创新能力建设做贡献。[11:17:21]
[万钢]: 您的问题第一个是钱怎么投,从哪儿来;第二个问题是,国家加大投入,也要用好。我们高校和院所承担的研发项目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的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管理首先要符合研发规律,能够激发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近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一系列文件,重点解决科研人员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研究生、外聘人员工资能不能在直接经费中开支,比如科研直接费用预算的调整,比如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费的调剂使用,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这些在文件中有明确规定。[11:27:09]
[万钢]: 对于高校院所接受企业的横向委托项目,比如说技术开发、服务、咨询、许可等,去年8月份通过、10月份颁布实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案和最近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施促进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都明确规定属于市场委托行为。其实施按照合同约定和会计法的规定来做,而且结余分配可以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法当中的约定来实施。政策已有规定,但是我从这次“两会”委员、代表的反映中感觉到,似乎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面的工作就是一步一步把它落实到位,使科研人员能够有获得感。这是我们今年要做的重要工作。这方面建伟也可以提提意见。[11:33:00]
[潘建伟]: 没有什么意见。[11:36:56]
[万钢]: 有一些落实的问题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小微企业的需求。[11:37:10]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 我想问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61次提到了创新,而且明确提到2020年科研成果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我们经常遇到的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题,如何才能够保证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市场大潮中开花结果?[11:38:52]
[万钢]: 总理的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人才强国,这个目标振奋人心,也有具体要求。刚才您所说的是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要达到60%,这个数字在2015年是55.3%。最重要的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应该说这几年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些发展,但也有短板。从发展的角度说,到了2015年末,全国技术市场的成交额已经达到了9835亿,所谓技术市场的定义,就是技术委托开发、服务、咨询、许可、转让等内容,包括企业承担的重大项目,说明成果转化发展比较快。但是从结构上看,80%左右是企业进行转让和吸纳的,高校、研究院所在转化成果时还有一些障碍。三年前我们就对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进行过调研,发现过去的问题是在主要是审批手续过长,不适合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企业和高校产学研的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转化过程不顺畅。[11:40:21]
[万钢]: 人大在去年2月份开始审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案,8月份二读以后通过,主要是在这几方面破除了障碍:首先,取消审批程序。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由高校院所自主决定转让。第二,收益权、分配权由高校自己按照规定程序自主处理。直接参与这些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可以享受转化受益的50%以上,这里特别提出“以上”。第三,要促进企业和高校的紧密合作,鼓励高校科技资源的开放,为企业提供技术的研发服务、检测、试验、咨询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域成果的落地转化。最后还要加强技术市场的建设,培育一支既懂产业又懂科研的专门从事转化服务的队伍。为了落实这部法律,国务院最近又颁布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这也已经在网上公布。
下一步的落实工作,就是要把这些法律的规定、政策的落实扎扎实实地实施到位,浙江省科技厅专门搞了一个技术交易大市场,把成果放到市场上去拍卖,在省内省外造成很大影响。[11:46:25]
[周国辉]: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科技部门也是科学家们极力攻克的一个难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非常努力,我认为重点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供给这一块如何来明确产权,给他自主的处置权、收益权,科研人员就有积极性。第二个非常重要,要有市场体系,如果没有市场体系,那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技术作为一个商品,具有特殊性。我们看到的交易,一个茶杯很清晰,我就知道要买了,但是技术可能是一张图,可能是一个专利成果,看不见,而且一定是同我们的发明者密切相关的。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贯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积极探索了网上技术市场,把全省的需求和供给通过网络链接起来。2012年开始,我们开展了技术市场竞价拍卖,商品像艺术品一样进行现场实拍。2012年万部长第一次参加了这个活动,到现在已经搞了六届,累计成交634项,金额达11.6亿,平均溢价33%。这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品种相对比较齐全、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个活动,深受高等院所、科研院所专家们的欢迎,更受企业的欢迎。我们有些企业一次两次都参加,去年有一个项目拍了2000万,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拍2000万,他说以前拍了一个当年就产出效益。[11:51:18]
[周国辉]: 前五届总共是521个项目,其中204项已经成功地产业化,新增销售达到88.16亿,创利税5.67亿,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刚才万部长讲获得感,这就是企业的获得感。这个事还在继续探索中,现在《促进科技成果法》已经明确了法律保障,国务院最近又出台了贯彻这个成果法的一个具体实施意见,作为地方来说,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好市场作用,真正让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提供平台、提供保障。[11:58:52]
[万钢]:
我们电视台上现在有很多拍宝节目介绍古董知识,现在也有“创业英雄”这样的节目,时间能不能往前提一提,我总要等到十点钟才能看。现在全社会对于科技成果感兴趣的很多,希望媒体朋友们多推介,使我们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都能够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来取得效益,这就要拜托各位记者了。谢谢。[12:01:03]
[上海东方卫视记者]: 有个问题请问万钢部长,刚才周厅长也说到了企业现在对于科技创新非常重视,也很期待,因为有效益。“十三五”期间会有很多重大的工程和项目,一些工程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国家机密或者行业秘密,例如航天、深海,据我们目前了解,其实在上海有不少民营企业有意愿或者正在参与这样的项目,不知道从国家部委方面是否会有政策愿意向他们倾斜,或者做一些配套,或者能否起到一个协调作用,来打消他们的顾虑?[12:05:53]
[万钢]: 这个问题我可能要分两段回答,第一段,我经常给媒体朋友们介绍,“十二五”期间我们实现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取得载人航天、深海潜器、超级计算机等重大成果。很多朋友跟我说,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其实包括“十二五”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要启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与重大工程,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当你看到卫星飞在高空时,可能用肉眼看不到它,但是你的手机知道,你打开手机会看到天气预报,打开你的手机能够导航。比如北斗导航,5万多艘渔船都连接了北斗导航,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获得短报,渔民跟我说,“我们打鱼是跟着鱼走,海上没界线,我们往往不知道界线在哪儿,导航到时候会通知。”最近我到内蒙古去调研,有一个企业用北斗放牛,给牛带项圈,还用上了wi-fi,牛吃什么草、在什么地方都知道,如果一旦过界,牧民派个无人机把它给撵回来。
实际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蛟龙号,已经潜海100多次,多少科学家跟着蛟龙号走向海底世界,其实重大项目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前些年黑龙江发大水,就是用资源卫星来监控,减轻了一些灾情。从这个角度说起来,“十三五”将要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将一方面支持原始创新的积累,科学知识的突破,另一方面也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促进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2:08:13]
[万钢]: 第二段可能就是军民融合。军民融合目前确实有一些协调不够、连通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在着力解决。我们会从高技术的战略布局,比如航天、潜海、超算,包括建伟做的量子通讯、信息技术应用,来进行统筹布局,共同谋划。第二个是相互参与。我们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参与了国防装备的研究和采购。第三个要从科研设施的互通互用来促进军民融合。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要促进军民融合。科学的探索实际上没有军用、民用之分,而是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样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和顶尖水平,为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首先要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重大创新,要在重大装备、重大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在科技体制和全面创新改革上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无论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都承担着重要任务。潘建伟同志不光是要进行研究,还要培养人才,抓基础。[12:16:07]
[潘建伟]: 刚才万部长已经讲得很全面了,我们也参与了一些项目,我觉得刚才万部长讲了几条都很有道理,不分军用还是民用,只要是好的知识和技术,看用在哪个方面。在我们的项目里,像我们今年发射的量子科学试验卫星,不仅有国内多家单位参与,也积极开展了国际合作。前期我们国内做得比较早,量子卫星现在北美有加拿大,欧洲有德国、奥地利、意大利,都参与到我们这个项目中来。通过这个研究,可以非常快地把共享大家的知识,更快地推进知识本身和技术本身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对军民融合,我也有一些体会。比如美国darpa的机制,拿出一个非常神奇的问题来,向全世界招标,问谁愿意来做。无论是谁,只要有好的丰利棋牌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去做,它是面向全世界的。做完之后只要交给他一份报告,他就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或者是怎么解决。继续往下走的话,可以用于军用也可以用于民用,知识是开放的。刚才记者问是不是可以有民企参加,我觉得国家在体制上已经有很好的安排。
刚才讲到科研设施的共用,不仅是国内所有的学者都可以共用一些通用的科研设施,我刚才讲了,通过国际的大合作也可以进行科研设施的共用。在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人才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将来做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举全世界之力,来引导、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12:21:25]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请问万部长,这两年为了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批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扶持政策。我们在采访代表委员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众创空间的发展也非常关心。请问万部长,接下来科技部将出台哪些具体措施保证这些政策落地?[12:28:27]
[万钢]: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举措,青年人的梦想、智慧和才能面向市场才能充分展示,这是他们的权利,我们要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同时这也是我们提高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已经有约500家获得国家各类支持的众创空间,和原有的企业孵化器、各类产业大学科技园、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个创业的体系,就是说初创期间在众创空间中可以转移到孵化器、加速器进行产业发展,进入市场以后又可以得到产业园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支持。去年的工作除了推动众创空间的发展,重点还是在营造一个相互连通、能够持续发展的创业创新生态。一会儿我会请周国辉同志讲一讲创新生态建设。去年重要的成绩,大家可以在很多报道中看到,“互联网 ”,“ ”出了一个大的网络零售,“ ”出了一个大的社会服务,比如像猪八戒网。还有无人机、穿戴式设备、机器人等等,这些工作做得很好。
下一步怎么样更好地发展众创空间,使它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也从很多的企业创新实践中得到了启迪,比如海尔,打开市场销售渠道,打开零部件资源渠道,打开制造服务,使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想法的青年人、科技工作者参与进来,创造的产品可以得到企业资金扶持和市场应用。既推进了众创的发展,又推进了企业自己的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好的经验、效益。我就不一一说了。 [12:29:34]
[万钢]: 我去中科院的西安光机所调研,研究院所也把成果、设施拿出来共享,共同和企业开拓市场,形成了一些专业化明显、贴近市场的众创空间。国务院办公厅3月份发布了《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众创空间未来在发展上更多聚焦于实体经济,更多用科技成果来带动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升级,更多面向市场的新需求、潜在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服务于市场经济,我可以跟大家讲很长时间,因为我很有体会。但是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重点推介一下锐科技,上面都有表述,大家可以看一看。我把时间留给基层,讲讲双创带动实体经济怎么发展。[12:36:01]
[周国辉]: 听了部长刚才讲的,我很有感触。前天我写了一篇博文,叫“让一切有志青年有造梦旅程的机会”,“造梦旅程”是万部长说的。实际上中央、国务院做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决策使科技工作由小众变成了大众,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而且是年轻人的欢迎。2014年开始浙江已经出现了众创空间,逐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个,其中杭州70%,第一批列入全国孵化器管理的有14家,大概占到全国的1/10,整个势头非常好。热到什么程度?到去年年底,众创空间开展培训、对接、辅导以及路演的各种活动每天四五场,每场50人以上、100人以上,所以热度非常高。尤其是浙江还出现了特色小镇,我把它定位为是一个新颖的、巨型的众创空间,它不是行政意义上的镇,也不是一个原来的工业区,它是一个有一定的物理区域,然后集聚相关特色产业的固定区域,把产业、生活和旅游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叫“宜居宜业宜友,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和谐”,这样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改变了以前搞生产的基本不能生活的模式。同时又改变了我们城市的钟摆效应,租地要跑到很远的地方,现在都是就近,最后形成年轻人创业,人才创业,还有互联网创业的新格局。杭州一些新区叫“新四军”,一个是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系,一个是以阿里巴巴ipo以后连续创业的阿里系,还有浙商中的二代、新生代,我们叫浙商系,这四支大军在我们的特色小镇、在我们的众创空间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这么一个非常英明的、符合实际的,也符合年轻人创业需求的政策,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服务。欢迎新闻界的同志到我们浙江杭州,特别是今年g20要在杭州开,以后我们要真正变成创业创新的天堂。谢谢。[12:40:44]
[凤凰卫视记者]: 请教万钢部长一个问题,昨天大家都在关注一则新闻,就是人机对战,不知道您关注了没有。以科学家的背景,您怎么来看待这场对战?我们也发现,比如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经常会有比较前沿的科技成果,但是又特别符合民众的兴趣,又能引领一些科技创新,我想问,中国这样的成果其实看起来并不多,作为科技部长您怎么看待?您认为是体制问题还是我们发展阶段的问题?[12:47:32]
[万钢]: 昨天听到这个消息我也很高兴,谷歌的alphago和李世石九段对弈,获得了首场胜利,一共要打五场,对后面的情况我们也很关注。我们国家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前天正好见到了中山大学的罗校长,他和我说了说天河二号的应用,比如在地震模拟、大飞机设计、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筛选、宇宙起源模拟、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双创周时,百度的小度回答问题也是妙语连珠,我们的科技人员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努力,如果大家有点时间,也可以按照兴趣,搞搞中国象棋的对弈,这一方面是一种新领域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围棋、象棋都有固定的规则,小时候学象棋背棋谱,背得越多用得越熟,胜算越大,有固定的规定下面,人工智能可以以更高的形态来代替人来下棋。在这个规则下的复杂运算就变成一个可操作的、可规划的形式。人工智能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机器人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繁重和复杂的劳动,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它也提供了更好的、更高级的就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劳动往更高级的状态发展。但是,我们科学技术还要去研究未知事物和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够研发新技术,才能够开发新产品,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所以,机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他们都能够替代我们现有的一些已知的工作,但是在替代的过程中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使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去掌握更多的未知世界,来创造更好的产品、更好的生活。
从下棋的角度上我还是喜欢人人对弈,因为这里面除了背棋谱以外,还有很多的随机性和未知性,情绪的好坏等等,这样可能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实际上人和人的交流还是十分重要的,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人和人的交流,包括我们今天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上,我补充建伟说的那句,科学研究也应该更多的国际化,知识应该在世界范围当中更好地传播。谢谢。[12:48:42]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记者]: 今年两会期间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热词,我们看到国内一方面需要去库存、去产能,同时还有老百姓在每年节假日期间把大量的钱带到海外消费,这就说明我们的产品还不能够满足国内的需要,我们的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无法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创新服务。请问万部长,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如何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53:52]
[万钢]: 国家开放了,旅游发展了,人们都走向各国,去旅游的同时采购一些商品回来,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做。但是从人们采购的行为看起来,也看到了我们市场供给的一些不足。因为一些别的国家的商品可能人们更喜欢,从这个角度上,我一直在说市场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虽然我们国家制造业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但是怎么样跟紧市场潜在的需求,怎么样挖掘一些产品,做好市场导向和导向市场,关键问题就是要进行“推进供给侧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还是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国家从本世纪初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还处于基本全面跟踪的状态,经过十多年发展,我们逐步进入了跟踪、并行和领跑并存的状态,但是跟踪的还是大部分。所以我们创新政策的指向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面向市场的需求供给,同时也进行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我们的移动通讯,第二代基本是引进的,第三代就有一些我们自己的设计,第四代已成为全世界两大标准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最重要的还是用户的需求。第五代移动通讯,我们的企业都加强了研究,将推动我们的移动通讯技术有更快的发展。高铁从引进的250公里跨越到自主创新的380公里,到现在的谱系化,这都是我们在落实创新政策、改善产品供给结构、推进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一些引领性的工作,比如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生命科学、物质科学、量子调控通讯领域等等,这些都在走向世界最前沿。 [12:54:46]
[万钢]: 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特别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的体会:第一要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的新动能。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产品正在走向世界,一些区域的创新政策正在落实,但是在结构调整上,科技创新形成的新动能还太小,需要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一方面落实好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的创新积极性。第二就是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积累,要有发展。潘建伟十多年来一直在量子通讯领域进行研究,可以从量子通讯的发展上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 [13:01:55]
[潘建伟]: 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比如说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步是有一些科学家回来,搞了两弹一星,奠定了国防科技强大的基础,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来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前面主要是要素驱动,所以财富的获得需要科技创新的含量并不是太高。慢慢就不行了。现在大家问为什么高科技的成果不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从前大家觉得不需要高科技也能创造财富。另外一方面,基础研究也是需要有积累的,其实按照量子通信来说,从2001年就开始在国内筹建实验室,那时候我们做的是一些很小的文章,只是做基础研究方面的事情。但是我记得1999年我还没有回国之前,国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找我,问愿意不愿意和他们合作,做他们的首席技术官。当时国内的企业对这个东西不是太有兴趣,所以我们前面走得比较艰难。随着后来国家投入的增加,到了2008、2009年,因为有大量的积累,高科技的企业开始慢慢成长,对这个感兴趣了,国家的投入也开始增加了,慢慢我们可以探索实用化了。这块我们一直立足国内做,也得益于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近些年有些科技企业,比如华为的研发费比整个科学院还要多。像阿里巴巴也和我们联合建立了量子计算方面的实验室,从这个过程来讲,目前的高科技企业,我前段时间也听到,阿里巴巴可能会造出一台类似alpha go的东西。更多高科技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加大投入,量子通信或者高科技技术就源源不断地出来。我觉得我们十余年来所走过的就是这么一条路径。[13:05:26]
[环球时报环球网环球客户端记者]: 关于工匠精神的问题,我们前段时间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工匠精神这个提法,一直以来“德国制造”的神话被认为是工匠精神的精华,请部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您对工匠精神的具体感受。另外,您认为中国人如果要达到“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需要多少年?[13:09:52]
[万钢]: 工匠精神,我确实是有点感触。我在德国学习5年,工作10年,回来已经16年了,但是有很多事情还是历历在目。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一是一个教育的结果,德国哪怕一个商店的售货员也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包括包盒子、做礼品等等,都有一个系统的教育。所以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我们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第二就是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于文化。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粗制滥造,知识产权保护也有很大的问题,上世纪初,德国制造的商品,英国人强制性地让打上原产地,德国对此进行反思,逐渐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要求,形成了工匠精神,使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当今这个创新时代,我们也要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使更多产业一线的工人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变成企业发展的文化,使每个人都把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作为自身的需求、自身的文化的组成部分。
另外,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也是工匠精神。因为只有你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才能够提升它、改进它,这也是保证产品不断精益求精。我们一直说创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另外要有创新的精神,使它能够更符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所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每一个人都满意,都喜爱,这样的话品牌才能建立起来。[13:11:24]
[主持人 金晴中]: 媒体朋友们,谢谢各位的参与,本次记者会到此结束。 [13:19:14]
(来源:科技部 )
- 上一篇:用创新激活分享经济(人民日报)
- 下一篇:词说两会:创新(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