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权威解读“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科技部“锐科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在国家科改领导小组领导下,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编制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7月20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7月2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介绍中国创新成就及“十三五”总体部署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李萌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位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国科技发展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为支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超过14000亿,占gdp比重为2.10%,其中企业投入占77%。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了第二位。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就,比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此外,还有载人深潜、量子通讯、铁基超导、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一系列重大基础性前沿成就,建成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贵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了集成电路高端制造装备,高端控制设备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培养、锻炼了一批攻坚克难的国际级的科技人才队伍,成长起来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现在我们有很多创新型企业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在我们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带动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高难度油气田的技术逐渐成熟,而且已经开始向国外出口。国家科技体制这两年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向全面纵深推进,一些制约科技和经济结合、制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弊端开始得到革除。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各类众创空间现在有2000多个,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创业者,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李萌介绍,我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上升至第18位,是全球唯一一个多年来持续上升的国家。我们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丰富完备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规模和移动互联时代创新效率提升相结合,形成了我们特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科技创新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领军人才和高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产学研用通道还不顺畅,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李萌介绍,“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规划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确立了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目标,提出了12项指标,包括国家创新能力从现在的18名提升到第15名,进入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现在的55%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15.6%提高到20%。
李萌介绍,“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一是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在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部署启动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等五大领域构建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围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为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力量;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三是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提升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水平,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和科技扶贫;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创新网络。
四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壮大科技创业投资规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
五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立高效研发组织体系,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强化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服务;健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机制,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和资源共享等。
六是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促进创新创业和科普结合;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建设,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为保障以上任务的实施,《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突出了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等。
答记者问精选
从全面跟踪到“三跑”并存
记者:和以往相比,“十二五”在科技发展方面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特征有哪些?
李萌:第一,我们从本世纪初的全面跟踪状态发展到“三跑”并存。我们组织了8000多位科学家对我国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评估,在13个重要技术领域的1350项技术中,有17%我们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有31%是并行水平,有52%是跟踪的。我们由原来的全面跟踪到现在“三跑”并存,这是个巨大转变。同期韩国也对我们做了一个评估,结论和我们的基本相同。补充一个数据,现在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是14000亿,大概相当于2000多亿美金,美国是4000多亿美金,2015年我们用的钱是美国的一半;而从累计投入来看,过去十年我们用的钱只有美国的1/6。
第二,从过去的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我们的创新自信增强了。我国研发投入在全球的占比,2000年时只有1.7%,到了2014年,我们占了14.4%。国际合作论文占我们国家发表论文的25%,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提升很快。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的大学设立研究项目,比如中车在美国一个州立大学开了“高铁概论”课。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深刻改变了全球创新版图,也正在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
第三,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国家特殊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我们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这表明我们企业获利的途径发生了变化,原来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资源获利,现在靠研发、靠科技,也表明我们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发生了变化,打开了我们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通道。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提升了引领能力,也增加了有效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向高级化演进,比如我们的高速铁路、4g、核能、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高难度油气田、长距离的燃气运输技术,这些技术和产品在经历了国内市场考验后都具备了国际竞争力,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企业的装备制造能力都提升得很快,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规划特点:远近结合、软硬兼施、双轮驱动、内外贯通
记者问:规划在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方面作出了哪些具体规划和安排?
李萌:一是远近结合。一方面大力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加快构建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布局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这都是一些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项目,比如量子通信、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脑科学等,既是我们国家战略需要,也是国际科学发展前沿热点。这些面向2030的重大项目,与已经部署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共同形成梯次接续的重大任务研发布局。
二是软硬兼施。一方面,强调大力发展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强自由探索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将加快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设施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
三是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也强调改革驱动创新。我们力争在关系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加强部署,同时也围绕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主体地位、高效研发体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体系等方面进行部署,力争在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有新的突破。
四是内外贯通。我们强调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自主可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强调坚持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创新,积极主动地融入布局全球网络,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国内国外创新资源的双向流动,全方位提高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重大专项:远近结合,梯次接续
记者:面向2030年的15个重大科技项目和以前的重大专项有什么差别?
李萌: 2006年部署的16个重大专项涉及到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健康和太空开发等领域。我们新部署的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也大致是在这些领域。现有重大专项到2020年就结束了,这些领域的研发还存在一个延续的问题。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是面向2030年的,这两类项目要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格局。比如在电子信息领域,我们有3个重大专项,第一个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第二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是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以及大数据,比较一下内容就可以看出部署非常超前。
在先进制造领域有两个重大专项,一个是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技术,第二个是大飞机,这个成就有目共睹,产品已经应用。同样在这个领域,我们将新部署三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第一个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第二个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第三个是重点新材料。
还有在能源环境领域,过去部署了大型油气田、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还有水体污染治理几个重大专项。现在将部署智能电网、煤炭清洁利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国家实验室建设进度如何?
李萌:关于国家实验室,总书记多次讲过,要在重大的创新领域组建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重大决策。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实验室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乃至经济和国家安全制高点的重要载体。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现在正在组织力量对国家实验室进行研究、设计和论证,主要是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我们现在是要明确其功能定位和治理架构,把国家实验室建成一个平台型、引领型、突破型、一体化的综合性大型研究基地,在设计完成以后再选择一些重大领域进行布局。
啥叫“深空、深海、深地、深蓝”?
李萌: 在深空方面,要继续实施现有的探月工程,还要部署启动首次火星探测,推进深空探测。在深海方面,要启动深海空间站建设,加强深海探测、深海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在深地方面,要加强地球深部探测、城市空间安全利用、深部矿产勘探等方面。深蓝,指的是网络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在深蓝方面,要继续部署超级计算机,形成能力,还要启动量子计算机研发。
什么时候产业关键技术不用进口?
李萌:在长期持续的积累下,我国很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大幅提高,但是距离核心关键技术完全不用进口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在国际产业分工全球化布局的今天,即使是美国、欧洲,产业发展也不能百分之百依赖本国生产,都是全球化生产的。我们国家目前也一样,进口了很多高技术,同时也出口了很多高技术。另一方面,产业发展重在集成创新。我们进口高端产品比较多的原因,不是我们做不出来单项产品,而是我们的系统能力达不到。下一步,我们关键是要提升产业创新系统能力,不局限于突破单项技术和单项产品。
如何引导众创空间发展?
李萌:众创空间和大众创业数量发展很快,要和中国人相比,和中国科技人员相比,和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相比,我觉得不算多。我们有很多毕业的学生,很多的年轻人有创新创业的热情,现在只有2300多个众创空间。我们通过政府投入的方式来降低社会创业的成本,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热情。
现在众创空间基本是综合性的,下一步我们将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方面发展,依靠大院大所大企业的科研人员作为导师引到众创空间去。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对于形成实体经济将来有非常大的好处,比如宁波材料所、西安光机所,都是依靠大院大所来发展众创空间,这样将来使他的众创的成果很快转化为实体经济。
(来源:科技部“锐科技”)
- 上一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5》正式发布(科技部)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