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全国人大代表茹振钢谈河南如何端稳“中国饭碗”: 种业、土地、农机科技集成,保驾护航粮食安全 -丰利棋牌

【大河报】全国人大代表茹振钢谈河南如何端稳“中国饭碗”: 种业、土地、农机科技集成,保驾护航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4-03-08 浏览量:2422

p24_s

全国人大代表茹振钢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樊雪婧 康亚飞 文图

在代表驻地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教授茹振钢,他正埋首案头整理建议。即便人在北京,远在河南的麦田、实验室和他的学生们,却让他一直记挂着。

围绕着他最关心的小麦,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两个建议,都和粮食有关,也都和科技有关。

提起小麦的他,眼神有光,心中有数。“无论何时,中国人的饭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河南地位不可替代,也有十足的把握。”

河南如何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国家的粮食安全当中举足轻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用几个数字来说明。2024年,我国粮食目标为“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而河南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粮食目标是“粮食产量1300亿斤以上”;从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来说,到2025年,河南要新增粮食产能100亿斤,河南扛起全国粮食产量1/10的重任。

增粮百亿斤,从哪里来?茹振钢反复提及了三个词:种业芯片、高标准良田建设、农业机械化。“把品种和农机结合,把农机和土地结合,就能形成生产力。目前,河南已经在种业科技方面进行了集成,在土地科技方面进行了集成,在农业机械装备科技方面进行了集成。三个集成形成三驾马车,保证了河南粮食一定能够在国家的粮食安全当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茹振钢说:“无论何时,中国人的饭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河南地位不可替代,也有十足的把握。”说起粮食生产,茹振钢的眼神中透着光,满是信心。信心来自河南科技创新的底气。

茹振钢表示,目前,河南已形成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其中,中原农谷就是河南打造农业强省、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粮食安全从大农业走向强农业非常得力的做法。

“希望汇聚新乡、全省乃至更多的力量,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用科技引领生产向前发展,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为河南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更大贡献。”茹振钢说。

优秀人才也是“芯片”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适用型人才

正如种业之于粮食安全,在茹振钢眼中,优秀农业人才也是科技发展的“芯片”,培养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人才也是茹振钢一直操心的事。

去年,茹振钢提出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础的建议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今年全国两会,茹振钢再次为人才培养发声,围绕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言献策。

“高校人才资源丰富,有成熟的知识传输体系,但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偏重于理论教学和技术传授,这也造成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茹振钢说,如果把高校优势和企业科技生产一线的优势结合起来培养,人才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会迎来一个大的飞跃。

茹振钢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阶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经济生产、社会生活需要的适用型人才显得极其重要。”

把科技送到一线,变成现实生产力

“我觉得作为代表,它既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科研第一线、教学第一线,对你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很熟悉,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一些重要的共性问题提出建议,让国家在制定政策、规划时更完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提升。”茹振钢认为。

作为河南省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茹振钢常年奔走在生产种植一线,给老百姓送去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种植的科学方法,让更多老百姓都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茹振钢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小麦新品种“百农5819”已经通过国家审定,亩产都在1600斤以上。“下一步,我们就要把它在黄淮地区快速推广开来,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让它变成现实生产力,变成老百姓的经济效益,变成河南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来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