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时时保持创新的紧迫感(关注全省科技大会) ——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之一
6月28日,全省科技大会召开。我省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宋克兴、李红霞、雷振生、范国强、赵延军等在主席台就座。这一刻,c位属于为河南科技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们。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我省有15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既展示了河南近年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对我省矢志创新的肯定和褒奖。
近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河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之首,持续完善省实验室体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生态……一系列有力举措结出累累硕果,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大格局形成,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河南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在引领河南发展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
对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应看到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基础研究还相对薄弱,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高水平科研院所、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都是制约河南发展的短板。对照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目标,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大创新力度,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置身科技创新赛道会发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前,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影响越来越大、创新引领变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技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福祉。
面对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各地都在你追我赶,加码创新。对河南而言,不创新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使命感,“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河南力量。
崛起的动能,需要多种力量汇集。在产业、人才、平台、制度等多方面积累起的“创新家底”,给了河南不断向“新”而行的底气。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河南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16家、“瞪羚”企业45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2.7%;制定实施人才引、育、用、留一揽子政策,3年来累计引进顶尖人才28人、领军人才369人,全省人才总量超过1410万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在全国率先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系统谋划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曾经,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讲述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人生经历。科研攻关,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虽无声,却力量无穷。一项国家科技奖,需要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也离不开一个省坚定“只要战略对,通过努力一定胜”的定力与决心。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以全省科技大会为契机,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拿出“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抢劲头,闯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河南贡献。
(来源:)